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苏轼与褒城牛头寺

苏轼与褒城牛头寺

关键词:苏轼,褒城,勉县,牛头寺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勉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mianx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47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          

       苏轼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,生于1037年,卒于1101年,享年64岁,四川眉山人。

  近读市档案馆所藏清道光《褒城志》,发现志书收有苏轼的诗。且该诗在清乾隆《大清一统志》和嘉庆《重修大清一统志》里亦有记载。现辑录如下:
  崇庆寺,在褒城西南二十五里,俗称牛头寺,唐建。宋苏轼常寓牛头寺,有赠明上之诗,曰:一轴金刚一炷香,雪眉双鬓任苍苍。去传熊耳西来印,归葺牛头旧住房。风静水声喧竹坞,夜深云气湿龙床。迷途尽欲僧开悟,何事年来厌上堂。
  查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《苏轼年谱》,得知,由开封到家乡四川,或由家乡四川返开封,途经汉中褒城,苏轼曾有三次经历:1056年,苏轼父亲苏洵,携儿子苏轼和苏辙,由家乡四川出发,到开封。“发成都,过剑门,经凤翔府眉县横渠,游崇寿院,经扶风,过长安,经华清宫,出关中,至渑池”,“五六月间,抵京师”。“京师”,即今开封。此行,苏轼父子必经褒城无疑,且有在褒城以西牛头寺寓居的可能。1057年,阴历四月初七,“母程氏卒,讣至,父子仓皇返蜀。”此行由开封返四川,且事情紧急,故苏轼父子在褒城牛头寺寓居的可能性较小。1068年,“七月,除丧”,十月十一月间“离眉山”,“至凤翔、长安”。尽管记载不详,但苏轼“出蜀”而到关中,再到开封,其所行必经金牛道、褒城和褒斜道无疑。
  通过上述梳理,可看出,苏轼这几次路过褒城,均有可能在褒城牛头寺寓居。但笔者认为,最有可能的是1056年,且“寓居”的时间是草木初发的阴历三四月间。为什么?其一,1056年,苏轼由父亲带着,途经褒城,而经关中再到京师,是去“赶考”的。其行程时间充裕,心情轻松,且苏轼热衷于赏佛寺、交僧人,所以父子几人会“寓居”牛头寺。其二,苏轼北上关中,当行至今勉县老道寺镇境内,距离牛头寺步行1小时就可到达,何况沿途需住宿,所以“寓居”是必须的。其三,出了四川,进入汉中后,其佛寺最有名的当属牛头寺和汉江以南今南郑境内的乾明院。乾明院路程远,不便,故一向凡佛寺必进的苏轼,去牛头寺“寓居”就不言而喻了。其四,诗中“云气湿龙床”之句与汉中春夏之交即阴历三四月间雨水多相契合。
  还可从诗句里作些分析。这首《赠牛头寺明上》诗,有“迷途尽欲僧开悟,何事年来厌上堂”。迷途,当指苏轼兄弟此次进京师“赶考”,谁也不清楚能否考中,所以“尽欲”由牛头寺的明上老僧为其开解度化;而且,一年多来,苏轼兄弟为了前途,频繁地上堂,由僧人为其开解度化,使得人都厌倦了。这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心境。其实,苏轼和他弟弟苏辙此次赴京师都考中了,且都陆续做了官,但自此苏轼也走上了命运多厄的人生。
  这首诗是苏轼的早期之作,不算其代表作,故留在了《褒城县志》等史籍里,而并未收入《全宋诗》或《苏轼诗集》等大作中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